
提到中国新能源出海,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的电车。近几年不少车企强势突入欧洲,从慕尼黑车展惊艳亮相到席卷欧洲街头,但其实最早占领欧洲马路,乃至现在依然占领欧洲马路的中国新能源,不是四轮,还是两轮的EBIKE。

国内一般
国外疯抢的省力电动自行车
2025年,全球EBIKE市场达到537亿美元,而欧洲一直是全球最大的EBIKE消费市场,以德国、荷兰、法国为核心,渗透率远超其他地区。
EBIKE为啥在国外那么火,在国内无人问津?咱国内交通发达,短途出行想要省力,要么地铁,要么电驴,呼呼的就能到达想去的地方。但在欧洲,能源危机尚未完全解决,不仅公共交通昂贵,对于机车也有严格的法规限制。尽管排量在50cc以下,时速不超过45km/h的机车不需要车检,但是但凡时速超过25km/h以上都必须持有驾照才能上路。
与此同时,小电驴和EBIKE看着都是电动车,却属于不同的分类。小电驴一般被划分在机动车类型中,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电驴有噪音、尾气污染不符合他们的环保理念、充电安全与威胁行人安全等原因,必须走机动车道,在德国的一些联邦公路甚至可能直接禁行。
而EBIKE不需要驾照、没有专用车道的限制、可以随时带上火车与城市轻轨,多国还对EBIKE有真金白银的补贴,美国买EBIKE最高补1500美元,德国慕尼黑最高补500欧元,英国有最高1500英镑的税收减免,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
再叠加欧美地区,包括日本,骑行文化盛行,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专用的自行车道。而比起传统自行车,EBIKE即让消费者节省体力,又保留了踏板让消费者有骑行体验,既能长途骑行旅行,又适配日常通勤,都让高端的EBIKE哪怕一辆卖到6000欧元,依然销量可观。

中国品牌
占领海外EBIKE市场
自上世纪起,中国就是生产Ebike的主力军,目前全球60%以上的Ebike产能来自中国。山地越野、城市通勤、货运等各类型的中国Ebike品牌背靠以中国无锡为首的产业集群,不仅具备独立自研技术壁垒,更在供应链加持下,在几乎各个价格区间“吊打”海外品牌。
而中国的EBIKE出海大成功,靠的也是深度调研后的本地化。
欧洲路窄,中国的Engwe(大鱼)就死磕折叠款,让自家的EBIKE折叠后的体积仅占普通自行车的三分之一,年销量近50万台,3年营收8个亿,目前占据了美国30%的市场份额。

图源自Engwe官网,侵删
中国的Heybike聚焦城市通勤与户外探险两大核心场景,针对欧美市场中800-1200美元的中低端刚需市场,提供高性价比、适配日常场景的电动自行车,满足老年群体、通勤者、宠物主人等不同用户的需求,成功从代工转型出口大头,年交付能力超20万台。

Fiido则专注产品研发,开发了Fiido APP,用户可以自定义电动自行车的骑行模式,拥有70个以上的技术专利,续航达到80公里,还多次获得iF设计奖、红点奖等国际权威奖项,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源自Fiido社媒,侵删
众多中国品牌凭借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针对不同的需求痛点,打造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
这个市场
还好做吗?
在欧洲,可以说每十个人中有三个都有一辆EBIKE。

政府对EBIKE也有诸多利好政策,但针对EBIKE的税务也跟所有产品一样严苛。在今年三月份,还有一大批从中国走私出口的EBIKE在荷兰海关被查获,嫌疑人企图将这批25个集装箱的EBIKE从波兰走私进入欧盟,逃税高达180万欧元。虽然偷鸡不成啄把米,但如此铤而走险,正能证明EBIKE市场背后的巨大利润。
现在的Ebike的出海市场,群雄逐鹿,每年都保持正向增长。因为能源的昂贵,消费者非常注重真实的续航问题。除此之外,时尚颜值、重量、体积、排放量,每一个方面欧洲消费者都关注。EBIKE对欧洲消费者虽然不能说是手机,说是耳机一样的存在绝对没问题。
如果您对这个产品品类有兴趣,或已经有好的选品但是对物流感觉头疼,可以扫描我们文章顶部的二维码。专业物流商,深耕欧洲市场,为您提供最专业的物流建议。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