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跨境电商行业比作江湖,那赚钱的模式就像各路门派的生亡兴衰。从早期凭信息差“开山立派”,到后来抢平台流量“逐鹿中原”,再到如今靠精细化运营“深耕基业”,无数模式起起落落,终究会淹没在时代浪潮中。
但有变自然也有不变,不变的除了我们老生常谈的对品质的追求、还有在欧洲市场稳坐“武林盟主”地位的COD模式(Cash on Delivery,货到付款)。
在我们中国,数字支付已经成为了主流,钱都是手机里的数字,想买什么,手机点一点,商品就能送到面前。可即便如此方便,欧洲那边依然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COD模式情有独钟。

为啥?
电子支付?
货到付款!
中国的电子支付其实是网购浪潮下,由民营企业推动的支付方式的演化。最早的时候,想要网购或邮购非常麻烦,必须要有信用卡或者银行邮局汇款。



图源自网络,侵删
后来几家主要银行开始支持用普通借记卡开通网络支付,但必须要去柜台办理外,支持借记卡支付的地方也不多。再来早些年网络商城还没有现在那么普及,网购信任度没上来,大家还是很怕网络商家只收钱不发货,所以贵重物品只敢去大商场买。
打破这个局面的是啥?是淘宝引进了PayPal理念,弄出了支付宝,有了先收货再付款给商家的机制,一下子推动了线上网购的普及,再后来就是微信和支付宝大战线上支付的故事了。

而欧洲,不同国家的支付体系相对独立,信用卡普及度虽高,但跨国家、跨平台的支付衔接不如国内顺畅。现金在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仍占线下交易的45%-60%,在北欧国家现金使用率却已低于5%,各国本土支付工具(如瑞典Swish、法国Carte Bancaire)通过银行系统深度绑定,形成难以突破的本地化壁垒。所以在这样的大联盟中,货到付款就是一个相对容易计算货币的方式。

图源自Swish
首先要明确,欧洲的COD并非单一形态,而是根据不同国家的市场特点呈现出差异化布局。在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等非常看重“收到货再确认”的安全感的国家,COD是跨境电商的主流支付方式之一,尤其是在服饰、家居、3C等品类中,渗透率高达40%以上;而在北欧的瑞典、挪威等电子支付普及度极高的国家,COD则更多作为补充选项存在,服务于特定消费群体。
欧洲那边的消费者,大概和我们早期网购心理差不多,商品在山高水远的天那一边,到手之前没人知道实物长什么样,因此闹出过很多抽象乌龙。而COD模式能让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并查验无误后再付款,将“实物与商品不符”的风险转移给卖家,最大限度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顾虑,从而提高了商品的转化率。再加上欧洲消费者普遍对商品品质、物流时效、售后保障等要求更为严苛,商品或服务不符合他们的预期,直接拒收损失也不大,而他们的拒收对我们的物流成本、仓储成本都是一场损失,更别说交易结束后说不定还会收到一句货不对板的差评,所以COD模式反而也能推动我们跨境卖家随时注意自己的商品质量问题。

图源自网络,侵删
再加上国际货币汇率多变,部分消费者担心线上支付产生的手续费,不愿承担当下不确定的汇率波动带来的额外成本,而货到付款可以直接以当地货币现金结算,费用更透明。
我们都说,走出家门一步就是踏入江湖,那在模式多变的跨境电商江湖里经久不衰的模式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恰恰证明货到付款不是落后于电子支付的“旧模式”,而是适配当地消费习惯、满足用户核心诉求的“最优解”。

我们主做欧洲跨境电商布局,若您有什么想要交流的,或者有什么开店、选品方面的困惑,可以添加我们主理人交流一下。社群里大多是行业已经身经百战的大佬和刚刚起步的新人,大家可以彼此撑伞、交流经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