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核心区别一:钱该往哪花?(生存逻辑 vs 统治逻辑)
二、核心区别二:试错怎么玩?(精准抄作业 vs 批量找机会)
三、核心区别三:数据怎么看?(简单算账 vs 深度追因)
“大家好,我是 Mirror,6 年谷歌广告实战经验,年操盘预算超 500 万美金 —— 从日耗100美金求生存,到日砸1万美金谋布局,踩过的坑、试过的招攒了不少,后续都会慢慢分享在我的公众号「Ads 投放学派」里。
常被问两类问题:预算几百块,投谷歌能赚钱吗?预算充足,怎么避免撒钱、把钱花出滚雪球效果?
其实核心逻辑完全不同:小预算靠精准狙击,大预算靠系统布局。今天结合实战案例,从 “钱往哪花”“试错怎么玩”“数据怎么看” 三个维度,拆解不同预算的谷歌广告打法,帮你避开 “钱花完没效果” 的坑。”
核心区别一:钱该往哪花?(生存逻辑 vs 统治逻辑)
基于经典 AIPL 营销模型(认知→兴趣→购买→忠诚),就是我们熟知的转化漏斗。
-
A(认知):让用户 “眼熟你”,比如给 25-35 岁女性推 “熬夜急救面霜” 的 YouTube 短片;
-
I(兴趣):让感兴趣的人 “上心”,比如给看过短片的人推 “3 天祛黄实测” 图文;
-
P(购买):临门一脚逼单,比如给搜 “美白精华推荐” 的人推 “今日下单送小样”;
-
L(忠诚):老客复购锁客,比如给买过的人发 “会员第二件半价”。
1、小预算(生存法则):聚焦P-L 阶段(购买+复购),先活下来
逻辑:钱太少,经不起养客户的折腾,必须把每一分钱都砸向马上能成交的人。
-
主攻品牌词、高意图关键词:比如搜你品牌名的人(“Mirror面霜”)、明确问价格的人(“美白精华多少钱”);
-
老客优先:给买过的人发专属优惠,复购成本比拉新低很多,更划算。
2、大预算(统治法则):布局全漏斗 A-I-P-L,从认知到复购全覆盖,建流量闭环
逻辑:钱够多,就得从赚眼前的钱变成赚长期的钱,让客户从知道你到离不开你。
-
用展示广告铺 “认知”:比如在美妆博客挂banner,让10万人知道 “Mirror面霜”;
-
用视频广告抓 “兴趣”:给看过banner的人推成分测评YouTube 视频,让2万人觉得这产品不错;
-
用搜索 + 购物广告收 “购买”:当这 2 万人搜 “美白面霜” 时,你的广告刚好出现,促500人下单;
-
用邮件营销锁 “忠诚”:给下单的人发 “会员专属折扣”,让 200人复购。
就像苹果的玩法:从地铁站广告(认知)到门店体验(兴趣),再到官网促销(购买),最后会员日(复购),每个环节都砸钱,让客户逃不出你的包围圈。
核心区别二:试错怎么玩?(精准抄作业 vs 批量找机会)
预算规模直接影响测试方式,小预算求 “准”,大预算求 “全”:
1、小预算:间谍战法核心是 “抄作业” 降低试错成本。
-
先看对手怎么玩:用工具扒竞品,比如发现 “XX面霜 敏感肌可用” 这个词转化高,直接拿来用;
-
人群只盯 “最准的”:比如卖抗老面霜,只投 “30+女性、关注‘抗皱’话题” 的人,别贪多;
-
素材少而精:就做2组文案轮替 —— 一组打 “价格痛点”(“比专柜便宜 30%”),一组打 “功能痛点”(“7天淡化细纹”),哪个转化高就死磕哪个。
2、大预算:矩阵测试,撒网找爆点核心是用大规模撒网捞机会,靠量级跑出确定性:
-
不是零散试几个素材就完了,而是把 “素材、文案、受众” 拧成一股绳,系统地测:比如素材先按用户关注点拆成四大类 —— 场景图(办公室补涂面霜、睡前护肤流程,让用户 “对号入座”)、痛点图(熬夜脸特写 vs 使用后对比,用反差戳需求)、成分图(放大核心成分实验室数据,给成分党吃定心丸)、用户证言图(带真实头像的好评截图,靠信任加速决策);
-
每类素材再配差异化文案测试 —— 价格型 “直降$20,今晚截止” 抓薅羊毛党,功能型 “7天褪黄,无效可退” 打效果刚需,情感型 “30+妈妈的抗老秘密,不只是护肤” 戳共鸣;
-
最后精准匹配受众,比如 “成分图+功能文案” 推给 “敏感肌成分党”,“场景图+情感文案” 推给 “职场宝妈”。
这套组合拳打出去后,用数据筛出 “素材 – 文案 – 受众” 的最佳搭配 —— 哪怕10组里有3组亏损(比如 “纯成分图+干巴数据文案” 可能没人看),只要测出 “场景图+情感文案” 在 “30+职场女性” 中转化率超预期,就立刻加预算复制放大,用爆款的利润覆盖试错成本。这就是大预算的底气,不怕试错。
核心区别三:数据怎么看?(简单算账 vs 深度追因)
1、小预算:关注基础数据(CPC、转化率、ROI)即可,优化方向清晰。
2、大预算:面临多渠道数据重合(Google、Facebook、SEO、红人营销、联盟推广、EDM等渠道,各自都有独立的数据统计体系,且统计逻辑往往存在差异),广告到处投,每个平台都说客户是我带来的,但加起来算的销售额比实际多一倍,钱花在哪里是有效的,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a、UTM参数:给每个渠道发 “专属传单” 就像给三个推销员发红、黄、蓝三种颜色的传单,客户拿着哪种颜色来的,就知道是谁拉来的。 比如:
谷歌搜索广告的链接加个标签:?utmsource=google&utmmedium=search
Facebook广告的链接加:?utmsource=facebook&utmmedium=social
客户点哪个链接进来,后台(比如GA4)就清清楚楚记录来源渠道,不会混为一谈。
b、归因工具:不只看 “最后接单的人”,还要算 “前面铺路的人” 举个例子:客户先看了YouTube 视频(红传单),3天后点了谷歌搜索广告(黄传单)下单。
只看最后一步会觉得全是谷歌的功劳,但其实YouTube先种草了;
用GA4或第三方工具的 “多触点归因”,会给 YouTube算30%功劳,谷歌算70%,更公平。 这样就不会冤枉前期种草的渠道,也不会高估最后捡漏的渠道。
预算不同,逻辑不同:小预算靠聚焦活下来,大预算靠布局稳增长。你现在卡在哪个阶段?评论区聊聊你的问题,我来拆解解决方案~
另外,如果你在谷歌广告投放中还有其他想深入了解的话题,都可以在评论区或者私信告诉我,呼声高的主题,我会优先安排成下期内容,帮你解决实际问题。
「版权提示」: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 contact@glosellers.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如若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注意事项」:锦品出海(含网站、客户端等)所展示的商品/服务的标题、价格、详情等信息内容由实际供应商/服务商提供。如用户对商品/服务的标题、价格、详情等任何信息有任何疑问的,可直接同供应商/服务商沟通确认,其他问题,请向锦品出海客服咨询。因第三方供应商/服务商与用户因服务行为所发生的纠纷由第三方供应商/服务商与该用户自行处理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并自行承担法律后果。锦品出海根据用户申请可参与相关协调调解工作,但不对纠纷事项及调解工作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