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呀,欢迎关注:Meta增长实验室。今天和你分享的主题是facebook母公司meta cmo 出的一本书,click here.
这本书我目前读了一部分,感觉很有收获。这本书基本就是一本“facebook官方的内功心法”。它不是教你哪个按钮怎么点,而是告诉你,我们每天在后台做的这一切,背后的“为什么”是什么。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多,我帮你梳理出几个最核心、最接地气的观点,特别是对咱们做投放的小白最有价值的部分。
Schultz 在开篇就提出了两条贯穿全书的原则,我看完真是拍大腿,这不就是我们6年经验总结出来的吗:
原则一:工具在变,但原理永恒 (Tools evolve, but principles are timeless)。
别慌。今天你学了Facebook,明天可能火的是TikTok,后天又出来个新平台。但底层的逻辑——比如怎么写文案、怎么理解用户、怎么做A/B测试——都是相通的 。Schultz说,现在的“推送通知”(Push Notification),本质上和他几十年前搞的“直邮邮件”(Direct Mail) 没啥区别,都是在合适的时间触达用户。
原则二:增量结果就是一切 (Incremental results are everything) 。
这是优化师的“命根子”。你必须搞清楚,这个订单到底是不是你的广告带来的。
举了个经典的eBay例子:eBay曾经花钱买“eBay”这个关键词的搜索广告。后来他们做了个测试,把这个广告停掉,结果发现,用户反正也会自己搜“eBay”然后点进来,买广告几乎没带来 额外的(也就是“增量的”)客户 。你花的广告费,大部分都浪费了。
咱们做Facebook投放也是一样,不能只看后台的“点击后转化” ,一定要想办法做“A/B测试”或“提升度研究”(Lift Study),搞清楚你的广告是不是真的“创造”了需求,而不只是“收割”了本来就要买的人。
这本书的结构很清晰,就像我们搭建一个广告账户一样:
-
你的“北极星”是什么? (The North Star)
a. 你到底要什么?是总收入,还是MAU(月活用户)?目标必须超级明确,不能又要这个又要那个。
2. 用户在哪一层? (The Marketing Funnel)
a. 他用的是经典的AIDA模型:Awareness (认知), Intention (兴趣), Decision (决策), Action (行动) 。你的广告是给完全不知道你的人看(做认知),还是给正在犹豫的人看(促决策)?不同层级的人,广告素材和文案是完全不一样的。
3. 转化的“临门一脚” (Conversion)
a. 我们不仅要让用户点“Click Here”,还要让他们在落地页上 成功转化 。Schultz强调要拼命“减少摩擦”(Reduce Friction) 。比如,把三页的注册表单缩短成一页 ,甚至像Facebook的“Lead Gen Ads”(线索广告)那样,直接在广告里完成表单提交,不用跳出。
a. 他强调,“行为定向”远胜于“人口统计定向” 。只定位“25-35岁女性”是远远不够的 。你应该定位“过去7天内访问过你网站,并把商品加入了购物车,但没有付款的人”(这就是行为定向)。
a. 创意是“艺术”的部分。他提出了创意的“4P”原则,非常实用:Prominent (突出) (你的“购买”按钮一定要够大够绿) 、Personalized (个性化) (广告里插入他的名字,点击率都会高) 、Persistent (持久性) (在不惹人烦的前提下,保持提醒) 、Performant (高性能) (这点很多人忽略:你的广告素材必须加载够快,不然用户划走了你素材还没加载出来,等于0) 。
🛠️ 第二部分:搭好“基建” (The Infrastructure)
这部分讲的是“科学”的核心——测量 (Measurement) 。
怎么证明你的广告真的有效(就是前面说的“增量”)?他介绍了几种方法,从简单的“Pre/post testing”(广告投放前后对比) ,到中级的“Matched markets”(匹配市场测试,比如在A城市投,B城市不投,看效果差异) ,再到黄金标准的“Randomized controlled (or A/B) testing”(随机对照组,也就是我们FB的Lift Study)。
🚚 第三部分:玩转“渠道” (The Channels)
他详细拆解了我们今天能用的所有主流渠道,我挑几个重点
产品驱动 (Product-led): 用你自己的产品来营销,比如App弹窗、邮件、短信通知 。这是最“免费”的渠道。
搜索 (Search): SEO(自然搜索)和SEM(付费搜索)。核心是“关键词研究” ,你要搞清楚用户在搜什么,以及这个词的“价值”和“竞争”有多大。
社交 (Social): 这就是咱们的主战场 。他把社交分成三种玩法:
Organic Social (自然流量): 自己发帖,核心是“有趣” (Interesting) 。你的内容必须有趣,才能获得分发。
Creator Marketing (KOL营销): 找网红帮你推。核心是“真实” (Authenticity) 。你找的网红必须和你的品牌调性一致。
Paid Social (付费社交): 就是我们干的活。这是所有渠道里最牛的,因为它能把“用户级数据”(谁买了)和“增量测量”(A/B Test)结合得最好。
他认为,AI 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 。我们现在用的Facebook/Google的自动优化、自动出价,背后全是AI在跑 。
未来的趋势是,我们优化师的工作,会从“手动调整出价和版位”,变成“给AI提供最优质的数据” 。比如,你不能只告诉AI“这个用户转化了”,你最好告诉它“这个用户转化了,并且他买了500美金的东西,是个高价值用户”。你喂给AI的数据越“有营养”,AI就越能帮你找到更多这样的高价值用户。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秘籍”,而是一本“内功心法”。
它把我们日常投放中那些零散的“经验”和“感觉”,用一套非常清晰的“科学”逻辑给串了起来。对于我们小白新手来说,它能帮你快速建立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让你不只是一个“点按钮”的投手,而是真正理解“为什么”的优化师。
这本书让我最踏实的一点是,它验证了我们的方向:未来,最贵的不是流量,而是“增量”;最强的不是工具,而是“原理”。
「版权提示」: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 contact@glosellers.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如若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注意事项」:锦品出海(含网站、客户端等)所展示的商品/服务的标题、价格、详情等信息内容由实际供应商/服务商提供。如用户对商品/服务的标题、价格、详情等任何信息有任何疑问的,可直接同供应商/服务商沟通确认,其他问题,请向锦品出海客服咨询。因第三方供应商/服务商与用户因服务行为所发生的纠纷由第三方供应商/服务商与该用户自行处理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并自行承担法律后果。锦品出海根据用户申请可参与相关协调调解工作,但不对纠纷事项及调解工作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