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主要门户,约90%的中欧班列需经过波兰的马拉舍维奇口岸。大量来自中国的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货物通过中欧班列快速运往德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为中欧之间构建起一条高效的贸易桥梁。

图源:网络
然而,波兰政府在2025年9月18日,突然宣布一项重大决定:无限期关闭与白俄罗斯接壤的所有边境口岸。
01
小格局 · 想卡经济谈政治?
因为此前俄白“西部-2025”联合军事演习离波兰边境太近,且不断有俄罗斯无人机飞入波兰领空,波兰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接壤的所有公路与铁路口岸,马拉舍维奇口岸首当其冲,导致约300列中欧班列被困在波白边境。

图源:网络
大量货物积压,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芯片、智能家居、太阳能板等各类高价值商品,不仅给中欧贸易双方带来巨大损失,更导致中国至欧洲的运输时间大幅延长。中国运往欧洲的货物被迫改走海运或空运,而海运抛去延误风险不说,不仅运费不乐观,时间成本也将大大提升;空运更是会让成本上涨数倍,这将极大地压缩中国卖家的利润空间。
波兰口中的这一“为了波兰安全考虑不得不做的临时安全举措”,相当于给中欧通道以及生活在马拉维奇,靠着中欧铁道生活的波兰人的生活,都按下了暂停键。
然而,这场军演早已于9月16日结束,且在此前的2023年,波兰政府就以安全检查为由,增加查验流程、设置时效限制,此次封关不过是将限制措施推向极致。甚至就在9月15日,中波两国外交部长还在长沙举行会谈,双方还在联合声明中明确将确保中欧班列安全畅通的承诺写入联合声明,18日就全被波兰政府抛在了脑后。
02
中俄合作 · 开发“冰上丝绸之路”
波兰内政部长强硬表态,除非边境安全得到 “绝对保障”,否则口岸不会轻易开放,全然不顾及此前对中国的郑重承诺。隐隐将矛头指向俄罗斯,明显是出于政治目的。
一方面想向美国和北约展示自己作为 “反俄先锋” 的坚定立场,期望借此获得更多军事援助与政治支持;另一方面,波兰试图将中欧班列作为一个 “谈判筹码”,逼迫中国利用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向俄罗斯施压,从而改变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以及东欧地区的战略态势。
为了逼迫中国表态,不惜将经济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但中国可不接这个计。
走不通铁路,我们就走“冰路”。
9 月 19 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表示,中方愿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北冰洋沿岸国家,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国家一道,在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海杰航运果断行动,旗下“伊斯坦布尔桥”号集装箱与9月21日顺利完成在福州港江阴港区的首次靠泊作业。
满载宁德时代新能源锂电池和万华化学化工产品沿北极东北航道驶向欧洲基本港,标志着福建省首条直航欧洲的“冰上丝绸之路”北极快航线路正式投入运营。
这一航线取道北极东北航道,挂靠港序覆盖青岛、上海、宁波、英国弗利克斯托、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波兰格但斯克等重要港口。其中,宁波舟山港至英国弗利克斯托港的直通段,单程运输时效大幅缩短至18天,相比传统航线优势显著。
这可不止意味着中国出口多了一条航线,而是国外妄图对中国“卡脖子”的又一次失败,意味着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更上层楼。对跨境卖家来说,“18天到英国”意味着能更好的衔接销售旺季,通过冰上丝绸之路,不仅更快,还省油减排,符合欧洲消费者硬需求的环保理念。
北极,这块极地冰原,已然成为中国跨境出海的一条高速公路。
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对中国乃至全球贸易格局都具有深远意义。从经济层面看,它将大幅缩短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运输距离和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货物周转效率。从地缘政治角度考量,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减少中国对传统欧亚通道的依赖,降低因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物流受阻的风险,为中欧贸易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物流选择。
03
打破拘束,拥抱绿色
这条冰上丝绸之路还很新,未来势必面临着诸多挑战,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如何在保证人类通行的顺畅程度下保证北极的生态。
毕竟人类属于地球,环境也属于地球,想要做到“绿色航运”,人类就必须在利益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打破拘束、拥抱绿色、挑战自我,“中欧北极快航” 的开通,无疑是中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展现出的强大应变能力。这不仅是对波兰背信行为的有力回击,更是中国拓展国际物流通道、提升全球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一步。随着北极航道的逐步开发,未来有望成为中欧贸易的新 “黄金通道”,助力双方经济合作摆脱地缘政治干扰,实现更稳健、高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