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跨境圈的热点,绕不开“税务”两个字!
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升级,不少卖家已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出意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与“税务合规”这个问题持续周旋、抗争。

01
税务核查升级
这几天,又有深圳卖家收到第三轮税务通知!
甚至有卖家拿到了税务局的正式《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配合税收风险核查,5日内提交一堆明细资料。

这轮通知不管是措辞还是要求,都比之前严格得多。且风险核查让卖家补齐的资料清单很明确,覆盖范围也比想象中广:
-
平台相关流水:2025年7-9月的原始销售订单、结算清单、动账明细
-
资金流水证明:同期的银行流水(带公章的PDF和Excel版)、各收款平台流水
-
财务账目:2025年1-9月的收入明细账、成本费用明细账
-
佐证材料:同期进项货物/服务对应的合同、付款凭证、物流单据、发票等
-
风险分析期间内的其他相关资料
从“税收风险核查”“5日内”这些表述能看出,情况已经比较严肃。
更值得注意的是,资料范围不再局限于三季度,而是延伸到了2025年全年(截至9月),这意味着如果申报数据和平台报送的差异太大,卖家过往的经营数据可能都会被追溯核查。
很多人会有一个惯性思路:
不行就把公司注销掉,断尾求生。
但现实是:公司注销之后,税务局仍然可以要求你恢复税务登记,把历史税款补清,再谈彻底注销。👉具体可看:税务系统开始秋后算账,一批卖家被追责!

所以注销 ≠ 归零!
过去没报的、少报的、乱报的,只要和平台报送差异过大,都可能被“拉回来算账”。任何不合规行为都无所遁形了,税务部门不仅能看到单月、单季度销售额,还能追踪全年交易趋势,精准识别异常模式。
02
亚马逊严查账号换主体
除了注销公司来逃避税款之外,还有卖家想到了换主体来规避监管!
比如把店铺经营主体从一个国内公司换成另一个国内公司,或者变更常见地,从国内公司变更为境外公司(如香港公司、美国公司等),希望借此与既有经营记录切割,从而规避未来可能的税务风险与合规压力。
然而,由于近期大量卖家在后台操作换主体,已经引起了亚马逊风控部门的警觉。

要知道,亚马逊对卖家账户合规性的审查从未放松,尤其是在当前税务敏感期,这时候换主体,审核肯定会更严,要么等很久,要么账号出问题。
此前,深圳市税务局还公布了一则行政处罚,坂田一跨境电商因虚假纳税申报,被税务局稽查,罚款465万!

目前跨境避税行为已经成为税务部门重点稽查行为,无论是国内公司换国内公司,还是国内公司换境外公,境外公司换境外公司。
这些都是高风险行为,而且对主体信息变更还会触发严格审核机制!
目前北美站已经关闭直接变更主体通道,欧洲站变更要求所有材料公证,难度等同于重新注册。所以除非万不得已,避免变更主体,尤其是跨国家/地区变更。
03
当下给卖家的几个建议
现在,对亚马逊卖家来说,与其纠结数据差异,不如尽快准备好各类单据、账目,积极主动配合核查,避免因税务问题影响店铺正常运营,甚至承担罚款、列入异常名单等更严重后果。
①已经收到通知的卖家:
▶️准备好单据(从平台流水 → 银行流水 → 财务账目 → 合同 / 发票 / 物流),确保数据之间都能对得上,能解释得通。
②没收到通知,历史申报不完整的卖家
总的来说,合规运营才是长久之道!
任何试图绕开规则的做法,最终都可能变成一条更难回头的“不归路”,唯有踏实经营、主动合规,才能在这场税务大考中稳得住、走得远。

安美以“美国中大件仓配专家”为企业定位,在全美拥有10座自营海外仓,分布于洛杉矶、新泽西、亚特兰大、萨凡纳、纽约、休斯顿等多个城市,总面积超220万平方英尺,日处理订单量超20万单,专注于为卖家提供专业的中大件清关、仓储、一件代发、退换货、分销等一站式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