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年期是什么?
气血虚?吃阿胶。月经不调?吃阿胶。脾气大?喝丝瓜汤。
生理导致的情绪波动,被刻板化为“脾气暴躁”,更年期成了大部分中年人难以启齿的话题,被羞耻与沉默包裹,以“滋补”之名重新定义。
而在大洋彼岸,更年期是保健产业的黄金赛道。
据 GoodsFox 统计,在海外营销市场,女性更年期相关品类占比 9.1%,叙事重点是“empowerment”(赋权)、“control”(掌控)、“longevity”(长寿)。
数据基于 GoodsFox 监测的 200+ 保健独立站统计。
从基因与饮食习惯来看,欧美女性的更年期症状往往更明显。
一方面,她们在雌性激素代谢相关基因(如 CYP1A1、CYP19A1)上的活性更高,雌性激素代谢更快,激素水平波动更剧烈。
另一方面,欧美的日常饮食中豆制品摄入量较低,不像亚洲人爱吃豆腐、豆浆、味增、豆豉等食物,因而缺少天然植物激素的缓冲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与市场缝隙中,一家名为 Happy Mammoth 的澳大利亚品牌,一年创下 1400 万美元的营收。
在监管严苛、依赖复购的保健市场,它有哪些模式,是我们可复制的?

海外市场,也并非保健品的法外之地。在现代的增长逻辑中,有一个闭环:洞察需求 → 产品方案 → 市场触达。而保健品,几乎在每一环都要闯关。
首先是需求。
健康消费,不是像口渴就买水那样直接,它更多是一种焦虑型消费。
大家都是在意识到问题、或担心问题出现时,才会产生购买行为。这也导致市场教育周期长、复购动力弱。
而且,这个市场的需求本身是“分裂”的。
要么过于小众,目标用户难寻;要么品牌们都在讲同样的故事。
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在哪?找到之后,又如何竞争?
其次是产品。
保健是一个“慢结果”的行业,见效周期长,且大多数依赖复购。
品牌要解决的,不只是“如何卖出第一瓶”,还要“让一个半信半疑的陌生人,持续信任你并掏钱”。

最后就是营销转化。
自2019年起,Google 和 Meta 等广告平台都收紧了健康类的政策。任何带有“疗效暗示”“疾病治疗”或“身体机制改善”的描述,都可能被“查水表”。
同时,西方营销界还推崇“道德广告”(Ethical Advertising),禁止品牌贩卖焦虑、制造羞耻,或者利用恐惧等情绪来营销。
但是做保健品的,难免要涉及情绪营销,品牌该如何在规则内说话呢?
这些困境的答案,我们能在 Happy Mammoth 身上找到。


Happy Mammoth 破局点,锁定在一个需求明确的群体:更年期女性。
她们日常饱受睡眠紊乱、体重上涨、情绪焦虑等困扰,却又不想依赖药物或激素治疗。
在美国,即使医疗体系发达,就医成本也很高。仅确诊“围绝经期”一项,即使有保险,也要花上几百美元。
根据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的报告,超过 60%的受访女性未接受任何治疗,医疗费用高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高昂的医疗体系之外,健康焦虑成了商业机会。
于是,越来越多女性绕过医院,选择了像 Happy Mammoth 这样的 DTC 补剂品牌,因为无需处方、不用排队、价格透明。
从认知焦虑,到“卖出第一瓶”,Happy Mammoth 设计了一套流程——
进入的官网,用户会先遇上一份问卷,内容涵盖情绪、睡眠、周期状态等,这也是一种“认知销售漏斗”。

邀请用户自我确认问题所在,再由系统“推荐”一款合适的配方,同时,还会邮件送上 14%的折扣优惠。
除了官网的直接转化,Happy Mammoth 还有 Affiliate 联盟机制。无论是创作者,还是经销商,都能通过推广其产品赚取佣金,用信任关系代替了硬广。
来源:Commission Factory
此外,品牌还推出了“Share Happiness” 推荐计划:用户推荐朋友成功购买后,双方各得 $30 优惠,推荐人还可以获得免费产品与高额积分。
通过社交裂变,品牌以低成本,拓宽了影响力边界。
但保健品类的利润不在首购,而在长期订阅。
Happy Mammoth 的会员体系“Happy Credits”深谙此道:
-
低门槛奖励:前 3 次购买给予双倍积分与额外赠品,第三次即可免费兑换产品,让用户快速感知价值。
-
周期性牵引:三次之后,积分增幅放缓,但配合周期性的惊喜礼物与折扣券,持续刺激购买意愿。
-
长期价值绑定:积分越多,可兑换产品越丰富,结合即时奖励与延迟满足,逐步构建“订购—积分—兑换”的消费闭环。
来源:Happy Mammoth 官网
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投入时间与金钱,产生沉没成本,被温和地与品牌绑定。

在营销触点上,Happy Mammoth 的打法可分为:生活触达、情感共鸣、教育说服,在不同渠道,各有侧重。
YouTube:深度内容建立信任
品牌早期在 YouTube 重点投入用户教育与品牌成长类长视频。例如,很多“Happy Mammoth Review”主题的内容,分享了用户的使用感受、前后对比。
短视频(Shorts)流行的今天,这些内容转为碎片化传播,降低了用户了解、品牌宣传成本。
来源:YouTube Shorts
同时,也有男性创作者的内容。他们从成分分析与实验研究的角度,提供理性佐证,让潜在用户在感知认同和科学认知之间找到平衡,增强可信度。

TikTok:生活方式渗透场景
在年轻用户聚集的 TikTok,品牌偏向“精致健康生活”展示:如女性在办公室、居家等场景制作水果奶昔、练习瑜伽、自制健康甜点。
将品牌自然融入“我的理想生活”,实现软性触达。
Facebook 与 Instagram:情感共鸣驱动转化
在广告重点投放的社媒平台,品牌善用情感化沟通,结合网络热梗,突出用户痛点、使用前后对比与产品卖点,以引发共鸣、激发购买冲动。


博客内容:知识科普,价值引导
品牌的博客内容以教育为主,覆盖更年期症状、自然疗法、饮食、心理健康、肠道和头发护理等多维度,并引用梅奥诊所、柳叶刀等权威研究作为背书,降低用户对产品功效的疑虑,实现精准需求引导。
来源:Happy Mammoth 官网
社群与用户口碑:强化可感知的功效信任
除了官网,在 Trustpilot 等第三方评价平台,Happy Mammoth 积累了大量聚焦“腹胀减轻”、“睡眠改善”、“情绪稳定”等可感知效果的评论。

这些看起来真实的反馈,是品牌很重要的“用户生成内容”(UGC)资产,为品牌宣传的功效提供真实佐证,降低了新用户的决策门槛。
把货卖出去,不止于选择渠道,还要不断找到品牌发声的地方,说正确的话。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200+ DTC 保健品牌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