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当国内品牌纷纷出海,面对陌生的文化语境和消费习惯,单纯的流量思维已经行不通了。真正能够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品牌,都深知一个道理:共情才是撬动增长的支点。
1 从流量思维到共情思维的转变
大多数人认为:所谓营销无非就是把产品信息尽可能地推送给更多的人,然而在海外市场,这类粗暴的作风往往适得其反。我见过太多太多的美妆品牌找了百万粉丝的网红推广,结果转化率不到0.1%。原因很简单:大多数都忽略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情感隔阂。
共情营销的核心,是理解目标受众的真实需求,以及他们的情感诉求。比如说日本的消费者,非常重视产品的细节与品质;而美国的消费者,更加看重个性的表达;欧洲的消费者,则把关注点放在可持续性上。只有深入地去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创作出真正能触动人心的内容。
红人作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桥梁,他们最大的价值不是粉丝数量,而是与粉丝建立的情感连接。一个只有10万粉丝但深度垂直的红人,往往比百万网红更能带来实际转化。 推荐使用Scrumball进行深度分析网红受众画像,通过独有的16宫格深度了解网红详情。
图源:scrumball
2 越想讨好所有人,最后往往谁也打动不了
很多人一上来就想做爆款,想要所有人都看自己的内容、买自己的产品,然而事实上这是最危险的陷阱。你越想讨好所有人,最后往往谁也打动不了。只有当你真的理解了”谁”,你才会发现,原来内容和产品不是给自己做的,是在和一群具体的人对话。这个认知,很多人到现在都没搞明白。
在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对营销内容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过度包装的内容反而会引起反感。因此真实性成为品牌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关键,这意味着品牌需要展现真实的一面,包括产品的优缺点、品牌的成长历程,甚至是失败的经历。
强烈安利给所有做品牌和内容的朋友去看Callum Johnson和Kane Callaway的这期访谈。尤其是最近正被“内容没流量”、“品牌没共鸣”这些问题困扰的朋友,这将刷新你对“品牌营销”、“内容创作”和“用户思维”的认知。
在访谈中,Kane说他自己创业时也踩过这个坑——做T恤、做App,闭门造车,结果上线后发现没人关心。真正的转折点,是他开始死磕”谁是我的买家”,把用户画像细化到极致,甚至关注他们的工作流程、常用表情包、社交习惯。
图源:YouTube
3 共情营销,并非一次性的活动
社交媒体为品牌提供了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机会。通过红人的社群,品牌可以更近距离地了解消费者的想法。建立长期关系还需要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品牌故事需要有延续性,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成长和进步。定期的互动活动、用户生成内容的鼓励,都是维系关系的有效方式。
营销的未来属于那些真正理解并关心消费者的品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共情成为了最稀缺的资源。当品牌学会用心倾听、用情感连接、用真诚对话,流量自然会转化为忠实的用户。
结语
多少人以为有了关注就能赚钱,其实大错特错。商业的最终归宿,是你能不能帮用户解决一个”足够痛”的问题。 比如,有人每年因为不会报税亏2万块,他就愿意花1.99万买你的方案;但如果只是帮人整理代办清单,可能一个月五块钱都嫌贵。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追热点、拼流量,而是不断和用户互动、收集反馈,找到那个最痛的点,然后持续提供价值。营销不是征服,而是共鸣;不是说服,而是理解。只有当品牌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才能在全球市场创造持久的价值。
★ Scrumball是一站式全球网红营销SaaS系统,帮助电商企业一键寻找全球知名网红、建立联系,并且进行管理网红数据,达成品牌建立与高效合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