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外职场,印度人往往混得比中国人更好,尤其是在中高层。
放眼望去,几乎每一家世界级公司,都能在核心席位上看到印度面孔:
微软的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
星巴克的拉克斯曼·纳拉辛汉(Laxman Narasimhan)
Adobe 的山塔努·纳拉延(Shantanu Narayen)
……
来源:公开资料,GoodsFox 制图
在 LinkedIn 上,也常有印度人主动出击,找企业毛遂自荐。
而且,一旦公司只要出现了第一个印度人,很快就会有一个“印度派系”扎根。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更别提有 14.51 亿人口的印度。
从 GoodsFox 统计的《8月全球「工作和职业」网站Top10》榜单里,可以看到印度本土的招聘网站 naukri 稳居榜首。
究竟是什么,让“阿三”在全球职场中,拥有如此强大的滲透力?
又为何,榜单中大部分网站都热衷德国?
你每一次跳槽,是因为什么?
更高的岗位?更好的待遇?更 nice 的环境?
可能现在大部分中国牛马跳槽,只因为不堪重负吧……
就像广州磨碟沙站比命还长的换乘,走到绝望的尽头是:索性打开 BOSS 直聘。
来源:小红书
BOSS 直聘的广告,通常是打工人的“发疯文学”。
受不了了,越想越气,干脆上 BOSS 直聘换一份工作。把职场的焦虑、委屈,搬进广告,让打工人产生共鸣。
这其实是营销学上的“共情式叙事”(empathic storytelling),把用户放在第一人称里,让他觉得“这是在写我自己”。
在印度,则是另一种光景。
印度最大的招聘网站 naukri,广告素材几乎只围绕一个关键词:“TOP”。
对求职者说:这里有顶级的岗位、顶级的企业。广告里直接放上 Google、Amazon、Microsoft 等全球企业的 logo。

来源:GoodsFox
对招聘者说:这里的都是顶级人才,有最好的人才库。
naukri.com 的广告素材,来源:GoodsFox
看了它曝光量高的广告素材,真正的职场环境应该是这样:
“Unhappy with this year’s appraisal? Why wait till the next one? 5 Lac+ jobs on Naukri”
“Peak hour traffic makes you go WTH? It’s time to WFH. Explore remote jobs NOW.”
naukri.com 的广告素材,来源:GoodsFox
一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阔达感。将 WFH(居家办公)、NOW 大写,直击结果。
这种调性十分符合印度式的自我叙事。
在国内,找工作像是寻一条“活路”,而在印度,找工作像是换一条“出路”。
为什么印度人都相信自己配得上“TOP“?
其实三哥们很会包装,即使自己只有3分,也能讲成10分。
得配感(deservedness)极强的心态让他们在广告、面试和职场竞争中,都能更主动,更敢于争取。
反观我们的教育是“做人要低调”。即使能力有10分,也只敢开口说自己是8分,其中7分要感谢父母学校与社会栽培。
所以,当职场上,中国人遇上印度人,也是一场大戏。
小红书搜索“印度同事”,铺天盖地的吐槽:
“工作中 80%的烦恼来自于印度人”
“印度同事废话哲学”
“被印度同事气死的一天天”
来源:小红书
难搞的同事,只会让你恨上一个人,而难搞的印度同事,会让你恨上半个地球。
比如他们最爱说的“Hi, quick call?”,外企人见了直接 PTSD。说是只要 5min,结果 1 小时起。
更绝的是,电话沟通无法留痕,帮了忙没证据,出了问题没凭据。老实本分的中国人只能一肚子火,却又难以对付。
来源:网络
但换个角度看,打不过就加入。
会包装、能表达、敢自荐,印度人这套不断显化的姿态,往往更容易在西方世界生存。
把8月榜单拉长来看,naukri 之外,最扎眼的其实是欧洲,尤其是德国。
与印度和中国不同,德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且用工要求高,制造业、零售业和服务业长期招不到人。招聘网站和雇主需要强力度的广告投放,才能覆盖更多的人群。
所以榜单中有类似领英、Indeed 的 xing.com,还有直面消费者的企业雇主 Lidl、Rossmann。
他们的招聘广告,可以归纳成以下 3 种策略:
-
平台背书型
Xing 的广告是模版化的,像是一则公告,基本是绿色背景+企业头像+岗位。
广告基础,内容就不基础。随便挑其中几家企业,背书都足够强:
-
BAADER:德国知名食品机械制造商。
-
EDEKA BANK:德国连锁超市 EDEKA 的金融子品牌。
-
Sparkassenverband / Sparkasse Hannover:德国储蓄银行体系,几乎家喻户晓。
品牌的影响力,就是最好的传播力。

来源:GoodsFox
-
活力拉近型
Lidl 是德国最大的折扣连锁超市之一,在欧洲随处可见。
它的招聘广告多是店员、仓储、物流等岗位,几乎全是员工活力照片,背景色以品牌标志性的亮黄色为主。

来源:GoodsFox
海报的“活人感”很强,再加上工资透明,相比白领广告常见的“宏大叙事”,既有视觉冲击力,也让潜在求职者觉得直接、真实、没有套路。对学生、兼职群体特别有吸引力。
Lidl 的广告素材,来源:GoodsFox
德国长期推行“双元制教育”(Duale Ausbildung),很多年轻人高中毕业后就直接进入超市、制造业、技工培训,边学边拿工资。
-
文化氛围型
Rossmann 是德国本土的连锁日化零售商,它的广告更多展示了工作场景的趣味短片,例如收银、会议、下午茶、货架陈列、仓储管理等。
镜头的表达很日常且有张力,轻松的画面让求职者感觉“在这打工不会压力山大”。
视频素材截图,来源:GoodsFox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它的广告都会强调“领导力(Leadership)”。不过,在德国的语境里,“领导力”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权威。
随着管理学的演进,企业早就发现,越“卷”效率越低。把员工逼急了的同时,他们会缺乏主观能动性,更容易出错,甚至没空从客户角度去思考问题。
正如“服务营销之父”卡尔·阿尔布雷希特(Karl Albrecht)所言——
“The first rule of business is that you cannot have happy customers without happy employees.”
“商业的第一法则是: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
这句话后来被西南航空、星巴克等企业反复验证。
所以,Rossmann 的广告多次展示“领导沟通场景”,其实是在传达领导好沟通、企业人性化。并不是资本家心善,而是他们更认真地在赚钱。

同样是蓝领招聘,国内“电梯间的诡异男人”——鱼泡直聘创始人,反而遭到全网吐槽油腻。
来源:小红书
或许差距不在创意水平,而是社会对劳动、劳动者的认知。
一个国家的招聘广告,背后是其对待工作、对待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