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先问下各位朋友,你相信“一键跟投”吗?

“与业内精英共享收益”,“傻瓜式”操作,一键复制金融大佬的投资组合……

这听起来不是网诈,就是在收割散户。

如果投资真的这么简单,巴菲特的午餐何必卖出天价?世界上恐怕也没穷人了。

但有意思的是,在作风严谨的德国,还真有这么一个平台——Wikifolio,号称散户可以直接跟着“大佬”的投资社交平台。

在这里,投资高手的操作策略不仅完全公开,还允许你实时跟随。有些收益优秀的 wikifolios 的组合,甚至被列入德国斯图加特交易所( Börse Stuttgart )的衍生品榜单,公开交易。

从商业模式上看,它就像一个“金融版的 MCN”:

平台以“高手+内容”为核心,把投资策略做成了可订阅、可复制的内容产品。每一位投资经理(交易员),都像是 KOL,而普通人只需点击“跟随”,就能参与其中。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投资社交,是怎么样的?

是在华尔街的会议室里,几位基金经理边喝咖啡边讨论行情?还是在私人会所里,香槟碰杯间交换内幕?

其实不然,投资社交就在我们身边。

在支付宝的基金板块,有普通投资者分享与互动的评论区;在雪球社区,散户们复盘交易、晒收益、写研报。

信息、情绪与策略的交流,是在线投资社交的基本形态。

早期的投资社区,多与财经媒体伴生,但内容良莠不齐,流量为王。

随后,众包型投资分析平台开始崛起(如 Seeking Alpha、Estimize、Quantopian),它们强调信息审核、策略开发;再后来,跟投型平台出现,展示高手的真实交易,散户复制。

Wikifolio 属于“跟投型”社交投资平台,但又不止于此。我们不妨借用一个内容产业的词:MCN。

MCN 通常负责孵化、包装、分发内容创作者的内容,既能帮 KOL 找到粉丝,也能给平台输送流量和收益。

普通的架构,可以拆解为以下 3 个部分:

  • 交易员=内容创作者

平台注册的交易员,可以公开收益曲线、持仓记录、操作日记,还有的会记录自己的交易心态,构造自己的人设与故事线。类似于达人账号,分享垂直内容。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来源:Wikifolio

  • 策略=内容产品

在平台上, 每位交易者都可以创建自己的虚拟投资组合——“wikifolio”,里面包含了股票、ETF 或其他金融工具。

当这个组合通过审核,并获得足够的关注后,wikifolio 会与合作券商 Lang & Schwarz 合作,由后者发行与之挂钩的“wikifolio certificate”。

普通用户只需要购买相应的 wikifolio certificate,就相当于持有该交易员组合的同样资产结构。

策略因此变成了标准化、可交易的产品,平台也具备了产品化能力。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来源:Wikifolio

 

  • 散户=受众用户

在 wikifolio 的生态里,散户既是内容的观众,也是策略产品的消费者。

可以说,Wikifolio 把投资内容转为可消费的产品,让金融市场也具备了社交媒体般的流量逻辑。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在德国,“谨慎”几乎是一种文化本能,人们信奉“Versicherung ist alles”(保险即一切)。

根据 OECD 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统计,德国人约 40% 的资产是现金与存款,这一比例位居欧洲前列,而投资股票或基金的人数占比不到 20%(美国约为 60%)。

在这种保守的金融气氛下,为什么 Wikifolio 自 2012 年上线以来,不仅能活下来,还成长为德国活跃的投资者社区与交易生态?

信任的建立,主要来自两方面:机制保障与市场营销。

1. 透明、正规、可跟踪

平台上每一笔交易、持仓变动、费用结构,都会向公众公开,任何用户均可以随时查阅投资组合的历史表现与交易记录。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来源:Wikifolio

更进一步,平台上的虚拟组合,会由持牌券商 Lang & Schwarz 发行对应的 wikifolio certificate,将抽象的投资策略转化为可以交易的金融凭证。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来源:Wikifolio

长期表现优异的交易员,也会自然积累起“经验背书”,成为平台的信任壁垒。

 

2. 精准、情绪化、易理解

作为一个投资社交平台,Wikifolio 的核心受众是:小白和理财爱好者。难的是如何精准触达他们。

其广告策略清晰地指向一类人群:处于事业上升期、拥有一定收入基础、并渴望进一步实现财富增长的“中产成长群体”。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来源:GoodsFox

在渠道选择上,Wikifolio 没有押注年轻化的 TikTok、YouTube,而是选择了 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 等社交平台。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来源:GoodsFox

这些社媒的用户画像,更贴近那些对 2008 金融危机仍有印象的人群,他们既对市场波动心存警惕,又对财经内容有所接触。

其次,其广告文案直接就戳中了目标群体的心理:

“💸 Machst du noch Business, oder lässt du schon Business machen?”(你还在自己做生意,还是让钱替你做生意?)

“🙏 Du glaubst fest an deinen finanziellen Erfolg?”(你真的相信自己会成功吗?)

语句中带着挑衅与激励,好像这次滑走,就会错失良机。

广告的视觉设计同样充满巧思:缩水的面包、三居室到单间、体面的西装变成“皇帝的新装”……这些具体的视觉符号,都将消费力下降具象化,比宏观的经济数据更能刺痛普通人。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来源:GoodsFox

观众在会心一笑中接收了一个信号:不投资,就会慢性贫穷。

既然我们说,Wikifolio 像是 MCN,那就少不了 KOL。平台还会大量投放“成功投资者”的战绩,在可观的收入面前,自然有“愿者上钩”。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来源:GoodsFox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在 Wikifolio 的广告中,还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符号值得玩味:乌龟。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来源:GoodsFox

在投资界,乌龟确有长期主义的暗喻,呼应着《龟兔赛跑》的古老智慧。

在德式思维中,还有一个跟乌龟的思想实验——“魏玛的乌龟”。当比赛没有终点,真正的赢家并非最快者,而是那个永不退场的人。

我们正身处一个充满“快钱”焦虑的时代。AI 概念、碳交易、下一只英伟达……市场不停地制造“风口”,但普通投资者一不小心就陷入了“追涨杀跌”的困境。

于是,每一次风口呼啸而来,总有人高位接盘,成为浪潮退去后的搁浅者。

Wikifolio 用乌龟做营销符号,也许是想传递一种投资哲学:信任持续与稳健所能带来的复利价值。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来源:GoodsFox

成熟的投资者,恰如那只乌龟,不盲目追逐每一朵浪花,不贪恋转瞬即逝的速度,依循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完成没有终点的比赛。

Recommended
推荐阅读
Shein为何总能刷屏海外社媒?这5个广告创意绝了
年赚1400万美金,更年期并不小众(附200+保健独立站情报)
招聘广告,职场文化的照妖镜
“收割”欧洲散户,这个投资平台做成了金融MCN

「版权提示」: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如发现本站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 contact@glosellers.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如若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注意事项」:锦品出海(含网站、客户端等)所展示的商品/服务的标题、价格、详情等信息内容由实际供应商/服务商提供。如用户对商品/服务的标题、价格、详情等任何信息有任何疑问的,可直接同供应商/服务商沟通确认,其他问题,请向锦品出海客服咨询。因第三方供应商/服务商与用户因服务行为所发生的纠纷由第三方供应商/服务商与该用户自行处理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并自行承担法律后果。锦品出海根据用户申请可参与相关协调调解工作,但不对纠纷事项及调解工作承担任何责任。
跨境资讯

外贸常用术语(二) |跨境电商

2025-10-30 18:48:26

软件工具选品趋势

破解8万单/日的爆单困局,手机壳一件代发工厂如何靠“系统”跑赢旺季?

2025-8-19 15:39:5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