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跃跃欲试的个人小麦还是扬帆起航的行业大麦,近年聊起跨境电商,都开始将欧洲与美国放在一起讨论。
有些人好像跨到欧洲后躺着就能赚的盆满钵满,有的人却苦于欧洲政策的难申请、价格高、物流慢,看不明白不敢下手,总的来说对欧洲市场的评价相当的两极分化。
所以,欧洲到底是不是中国卖家的下一个黄金地呢?

先说结论,金矿有,机会有,但是门槛也有。
是躺赢还是血亏
为什么大家现在都盯着欧洲?
因为现实。

图源:网络
美国是最大的电商市场毋庸置疑,但老特回归后,对着关税一卡一卡又一卡,硬生生抬高了物流成本以及入关难度,连带着各种退货售后处理难度以及成本都更上层楼。
成本高就代表利润低,虽然美媒一直在强调老特对中国属于友好方,但严峻的现状就是意味着实际的风险。
所以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从北美的卷生卷起中分出精力加速欧洲站的搭建和投放,不管是Temu这样的低价平台,还是行业公认的巨头亚马逊,都选择加快在欧洲的投入。
用老话来说就是,明哲先识,择木而栖。
与美国相比,欧洲市场也不小,电商平台用户超过5个亿,且有支配经济的能力,购买力强,相比价格对货品的质量和实用更为在意。
但欧洲市场入门是公认的难,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法规。

还有欧洲的各种税,什么VAT、WEEE等,绕不开一点。
但凡一个步骤不对,欧洲市场的惩罚力度很大,封店罚款罚利润,分分钟搞得人头痛不已。再加上开店以后还需要投流、做广告、会营销,这个时代流量为王,大麦有资源有门路能压成本,照这么说,小麦好像在欧洲市场没什么优势啊。

小卖家也能“四两拨千斤”
其实不然。
小麦想在欧洲做出头,首先可以考虑对想做的国家进行针对钻研。
比如在德国,德国是一个偏保守的民族,在德国销售的产品黑色往往会比彩色销量更高。
比如在意大利,意大利的网上购物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对电子产品和时尚类目需求量很大。
欧洲整体都非常注重商品以及包装的环保性,也可以在外包装的材质上下点功夫。

欧洲各国对各种当地节日都非常有仪式感,小麦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尝试一些节日性产品。
成熟的国际物流公司(如DHL、Hermas)也能为小麦剩下不少力气,虽然可能做不到美国FBA那样的次日达,起码有了稳定可靠的物流数据。
要成功,先出发
去欧洲并不能想着躺赢,而是要尝试越过更高的门槛去挖掘门槛后面的宝藏。
停留在“我想做”不如“我试试”,出发才是看见风景的第一步。如果您对欧洲市场跃跃欲试,欢迎留言、关注或私信我们。我们将对欧洲主流平台、政策、规则、选品等进行实时整理,免费开放给所有粉丝,让您在跨境赚钱大道上更好上手、避免踩坑。
做跨境,可不是开店就不管了。还得懂平台规则、广告投放、支付物流、独立站运营等链路问题。
我们专门整理了一份“秘密武器”,绝对权威,绝对精准,且完全免费。

碎片化信息精准整合,
随时关注政策随时更新,
细致又全面的欧洲电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