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电商领域,商标抢注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谁能想到,将“黑手”伸向卖家商标的,竟是本应专注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

截图来源知无不言
某跨境卖家此前已成功注册美国与英国商标,却因合作的商标服务商突然“跑路”,欧盟商标注册进程被迫搁置。
未曾想,这一“空档期”竟被他人钻了空子。其欧盟商标被恶意抢注,随后便收到来自欧洲站的侵权投诉,产品链接瞬间下架。
更令人震惊的是,投诉方主动联系卖家,提出以11500英镑(折合人民币十余万元)转让该欧盟商标,且要求先支付50%款项才撤销投诉,付清尾款后才办理商标转让手续。
要知道,正常注册一枚欧盟商标仅需几千元人民币,如此溢价堪称“勒索式转让”。
当卖家追查投诉方身份时,一个更颠覆认知的事实浮出水面。这家恶意抢注商标的机构,竟是物流公司。
本该深耕仓储配送、时效保障的物流公司,为何跨界涉足商标抢注的灰色地带?
答案直指“暴利”二字。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除了专门以抢注为生的机构,在巨额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非专业机构如物流商、货代公司等,纷纷涌入这一风险地带,让跨境卖家的商标保护形势愈发严峻。
关注JP品牌圈的读者或许了解,商标抢注的“重灾区”远不止欧盟。
德国市场的抢注乱象已愈演愈烈,不少中小卖家因核心商标被抢注,陷入“投诉不断、链接下架”的困境,直言“生存艰难”;英国市场则频现“恶意跨类抢注”,抢注者在亚马逊完成商标备案后,反手就以“侵权售假”投诉原卖家,导致产品链接秒删。

截图来源知无不言
“机会是给有准备头脑的人,但是漏洞,永远留给有准备的投机者”,欧盟商标抢注风的蔓延,实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利益驱动:低投入,高回报的“灰色生意”
欧盟商标注册成本仅数千元人民币,而抢注成功后,通过投诉下架卖家链接施压,可索要数万元甚至十余万元的转让费用,这种“一本万利”的收益,让投机者趋之若鹜,逐渐形成成熟的抢注-投诉-勒索产业链。
2. 审查机制:宽松与差异,暗藏保护漏洞
欧盟商标审查周期较短、对申请动机审核宽松,抢注者可快速提交申请完成注册;同时,尽管欧盟商标覆盖27个成员国,但各成员国仍保留独立注册制度,若卖家仅注册欧盟商标未布局国别商标,易被钻制度差异的空子。更关键的是,若真实权利人未及时监控公告信息,极易错过3个月的异议期,丧失维权先机。
3. 平台规则:以注册状态为核心的审核盲区
主流电商平台处理侵权投诉时,多以商标注册证书为核心依据,对商标注册的合法性、申请动机缺乏深度审查。抢注者正是利用这一规则,通过注册商标发起投诉,迫使卖家产品下架,进而实现勒索目的。
1. 全面布局:构建“欧盟+国别”双重防护网
①双轨注册筑牢基础:在欧盟商标注册的同时,对德国、英国、法国等重点市场同步提交国别商标申请,避免因欧盟商标覆盖不足或制度差异导致的风险。
②拓宽覆盖范围: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或单一国家申请模式,覆盖更多目标市场,实现“一处申请、多国保护”,堵上地域保护漏洞。
2. 主动监控:把风险拦截在注册前期
①委托专业机构监测:借助资深商标代理机构的实时监测服务,紧盯欧盟及各国商标公告,一旦发现近似商标申请,立即在异议期内提出反对,阻止抢注成功。
②定期检索前置防控:在业务拓展、新品上市前,主动检索目标市场的商标数据库,排查潜在抢注风险,提前调整商标布局策略。
面对欧美商标注册的复杂流程、德国商标维权的专业壁垒(如异议申请、无效宣告等),JP凭借多年行业实战经验,为跨境卖家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无论是商标注册的精准布局,还是侵权纠纷的高效维权,我们都能制定专属保护方案。
如需1对1欧盟商标注册指导,可随时联系我司客户经理,让专业力量为您的跨境生意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