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经济形势不好,越来越多人希望有一个副业傍身或靠着自己手上的小额资金做点生意以实现财富自由。于是,有些人开始炒股,有些人开始买基金,有些人瞄准了电商,又因为国内电商的饱和,目光瞄准了跨境电商。

但想法是有了,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既害怕自己亏钱,又不知道如何选品,也不会做作图,想着想着又搁置了前进的想法。但其实,做跨境电商的思路都是套路,最好的进步方式永远不是驻足观望,而是实操。
第一步
想做就做,打破犹豫
不要一看最大的市场美国那么卷,就打起退堂鼓,跨国的购物需求可不止来自于美国。
欧洲是跨境电商的新蓝海,在欧洲,海外电商皇帝亚马逊虽然风头也盛,在欧洲的各个国家中却依然有不少本土化的欧洲电商平台与之分庭抗礼。
好消息是大多数欧洲电商平台对中国卖家十分友好,非常欢迎中国卖家加入;坏消息是欧洲规则与税务分支极多极其复杂,但这也恰恰是欧洲淘金的第一道门槛——能研究明白欧洲规则顺利开店的人,已经远远甩开了只想不做的人。

第二步
先开店,再优化
想踏入欧洲跨境电商领域,却被货源、选品、图片制作等问题困住脚步?其实无需过度焦虑,想赚钱一定要掌握“先行动、后优化”的核心逻辑。
在数字化时代,流量、销量、搜索量都是非常直观的数据。在美国爆火过的品很可能在欧洲继续掀起热潮,这种时候就体现了社交媒体的魅力,关注流行和评论走向,有助于我们抓住流量先机。
第三步
学会利用AI
不会作图?不会写文案?如今AI如此发达,学会利用好人工智能“借力打力”,也可以适当“借鉴”销冠同行的话术,观察所在的国家消费者最注重的是哪一点。
利用好高科技,才能掌握方向。

第四步
拒绝干等,主动营销
产品正常上架后,不要干等自动出单。欧洲人对店铺定位于品牌成熟度要求很高,盲目跟风换品类(今天卖手机链、明天卖冰箱)会导致店铺无积累、无辨识度。根据欧洲人普遍关注的需求点(比如环保、明确的材质、文化故事)选好主推品,学会做推广,合理利用社交媒体,及时根据流量反馈调整运营思路。做跨境电商,真不意味着躺着就能赚钱。
第五步
拥抱同行,超越同行
正视广告投入,不要排斥花钱烧流量,有流量才有客流量!
借付费获客获取数据反馈以验证产品、优化运营,这是在欧洲跨境电商市场立足的必要举措。同时精准对标同行拆解其成功逻辑,放大自身优势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最后持续优化核心运营指标,做好售前售后,给足顾客情绪价值,摆脱“冷酷”的卖货思维,开更多的单才是硬道理。
第六步
稳定出单,优化自身
店铺出单后,重点围绕 “点击率、转化率、复购率” 三个维度优化:
· 图片优化:贴合欧洲消费者简洁、大气的审美,比如用纯色背景突出产品主体,补充细节特写(如电子产品的接口、家居用品的材质纹理),避免过度修图导致与实物不符;
· 广告优化:根据数据调整广告位和预算,比如将高转化关键词设为核心投放,关闭低曝光、高成本的广告计划;
· 评价与价格优化:主动引导客户留评(如赠送小礼品),针对差评及时跟进售后;价格方面可参考同行,结合促销活动(如欧盟节假日折扣)灵活调整,平衡利润与销量。
第七步
有销量有底气,优化供应链
店铺稳定出单后,就有了与供货商谈判的资本。在确保货物合法合规合适的情况下,追求更低的成本、更稳定的货源、更合理的账期。但要时刻记得欧洲法规非常严格,不能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偷工减料乃至偷税漏税。近期因为卡bug薅羊毛进去的人特别多,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第八步
学会“分心”,做自己的老板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琐碎的工作做多了难免精力下降,这时候就要考虑将部分体力活“外包”出去。毕竟我们要钻研选品、谈成本、找物流,错一步就有可能导致清关出问题,错过当前的销量、流量,分分钟会造成比雇佣兼职更大的损失。
碎碎念
欧洲是一个众多国家组成的大联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需求,各自的税务和规则确实复杂、繁琐、容易踩雷,但门槛卡的就是懒惰的人和敢想敢做的人,勇于尝试已经超越了别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