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AXISO
如果要给 Shein 的上市历程找一个比喻,我想到一个词:打地鼠。
在伦敦,它冒头了,拿到了英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许可,却在中国监管这关被一锤子拍回去。没关系,它又换个洞口,悄悄向香港递表。最近又有消息说,Shein 把母公司从新加坡迁回中国大陆,只为让中国证监会点头放行。每一次冒头,都是满心期待,但下一秒,锤子又落下。
这种画面,本该让人心慌。一个估值最高曾接近千亿美元的全球独角兽,一家年营收动辄数百亿美金的巨头,上市之路却像小孩子打游戏,时不时被敲回原点。这也许是 Shein 的必然课题。
它早就不再是一家“卖衣服的电商公司”,而是被赋予了太多身份:全球资本的风向标、中国出海企业的样本、甚至是东西方监管博弈的“牺牲品”。正因为它太大,才会被各方举着锤子盯着。
这里的反差,才是出海人真正能得到的启发。我们总喜欢拿 Shein、Temu来当参照,复制它们的路径。可现实是,Shein 的问题已经不是“怎么赚钱”,而是“谁来兜底”。它能不能被市场接纳,往往和盈利没关系,更多取决于它能不能同时满足中美监管和资本的安全感。这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完全不是同一条赛道。
那我们能从之学到什么呢?至少有三点。第一,别把上市当成神话。Shein已经告诉你,敲钟只是资本故事的一环,真正的考验是能否在规则里长期活下来。第二,别幻想一条路走到黑。
Shein 的折返跑,其实就是备选方案思维的体现:伦敦不行,就去香港;香港也许受阻,就换结构。出海人更应该理解,多市场、多通道才是对冲风险的真正方式。第三,要接受慢。Temu 可以像赛车一样猛冲,因为它还年轻、没有那么多包袱;Shein跑不快,是因为它背着整个供应链、环保舆论和甚至地缘政治。你可能觉得慢很痛苦,但现实是,能慢下来才代表你还有空间,还没被逼到角落。
出海的世界,本来就充满了变量。真正的信心,不是赌一把“马上成功”,而是能在不确定中坚持下去,哪怕被锤,也敢再冒一次头。「十九出海笔记」 想把这些瞬间留下来,也许能让我们彼此走得更稳一点。
欢迎转发分享,请务必注明出处;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文章中信息仅为个人观点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