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 9 月 17 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走上讲台,讲了今年最贵的一句话:“Good afternoon”。

来源:YouTube@CNBC
华尔街流传着一个段子:鲍威尔开场白说 Good afternoon,往往是鹰派表态;说 Hello everyone,则是鸽派语气。
今天果然是那句 Good afternoon。
类似的小动作,还有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鸽派发言时,戴鸽子胸针,鹰派时换成鹰。
从传播学角度看,这些小细节也强化了人设。西方很多大佬都喜欢这套细节,例如 NBA “红衣教主”的雪茄,巴菲特的可口可乐。
言归正传。这次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 25 个基点,至 4.00%-4.25%,并暗示年内可能继续降息两次。
对全球企业,尤其是中国出海人,这意味着什么?

表面上,降息就是存贷款利率降低,借钱更便宜,存钱更不值钱。
但美国的银行并非国有,美联储不能强制所有银行都降低贷款利率。所以“降息”,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

来源:pexels
银行也会有缺钱的时候,如果取款金额大于准备金,这个缺口就需要跟别的银行拆借。借钱要利息,这个利息就是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通过调整这个利率目标区间,把整个金融系统的钱“价格”调下来。
理论上,资金就更愿意流向消费和投资。
这就是宏观经济学课本上的故事。
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对出海企业,有什么现实的影响呢?

站在出海企业的角度,美联储降息带来的是一组复杂的加减法。
如果你是依赖美元融资的大卖或者跨国企业,资金成本也会随之降低,比如供应链、仓储物流、出海品牌工厂。
还有互联网、科技、大宗商品等依赖资本的行业,也会利好。

来源:pexels
理论上,美国的消费力也会被刺激。
毕竟利率低了,存着的钱,流入市场的可能性更大,美国的消费者也愿意借贷来超前消费。
尤其是接近年底,降息释放的信号,能提振市场情绪。
但是,降息通常会压低美元汇率,对于“赚美元、花人民币”的跨境卖家,也会被汇率吃掉一部分利率。
例如,你的一款产品在美国卖 100 美金,利润率 50%。8 月 1 日时汇率是 7.20,每单利润折算下来约 360 元人民币。今天开盘的汇率是 7.10,每单的利润变成了 355 元。
看似只有 5 块钱的差距,但如果月销 1 万单,一个月就少了 5 万块,相当于一名普通员工半年的成本。
此外,低利率也可能带来“广告通胀”。
资本更活跃,海外广告主有资金加大投放,Meta、Google、TikTok 的广告水位或许会大大抬升,竞价压力更大。

来源:GoodsFox
一边可能是销量增长,另一边是利润流失。最终是不是温水煮青蛙,就要看销量增幅能否覆盖利率、成本的缺口。

前面提到,降息理论上能刺激美国本土消费。
但实际效果,要看经济环境。
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因素之一,是通货膨胀。对此,鲍威尔的表态是:
我们已经开始看到商品价格上涨对通胀的影响,实际上,商品价格上涨是通胀上涨的大部分原因,或者可能是今年通胀上涨的全部原因。目前,这些影响还不是很大,预计这些影响将在今年剩余时间和明年继续增强。
说人话就是,通胀压力更大了,但现在还不重要。
惠誉美国经济研究主管 Olu Sonola 也是这样解读的:
美联储如今全力支持劳动力市场,信号非常清晰:增长和就业是首要任务,这意味着在短期内,容忍更高的通胀。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去年,美联储连续三次降息,甚至 9 月时一次下调了 50bp,但黑五的表现并不惊艳。
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去年黑五线上+线下的整体销量增长 3.4%,其中线上销售增速明显,高达 14.6%,而实体店增速仅约 0.7%。如果把通胀算进去,实体店的销售实际是下降的。

来源:Reuters
所以,降息不一定能让消费爆发,跨境商家在今年的黑五,仍需保持冷静。
尤其是这两年“Black Friday”、“Cyber Week”的促销期都在拉长,消费者变得更“挑剔”,推广成本也会更高。
消费者的“现实负担”(通胀、收入增长、生活成本),比利率政策带来的成本降低更能左右他们的支出决策。
降息后,美元走弱是大势所趋。
计划抢占市场份额的卖家,要考虑好价格策略,不要盲目压低价格。对冲汇率风险、提前布局结汇,也需要一定的应对策略。
在广告策略上,近期成本推高是必然的。
卖家要做好精细化的广告监测与投放策略,可以参考我们的年度报告——《2万字解析!拆解2025全球电商增长密码》,去年年末的投放节奏,的确跟往年有所不同。

既然池子里的水多了,那就把握好品牌化投入、市场扩张、融资的窗口期。在资本、汇率、消费周期的交错博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