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与欧盟CBAM等法规的强力推动下,产品碳足迹认证(如通过ClimatePartner等权威平台)已从加分项变为企业,特别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不可或缺的准入证和竞争力核心。
然而,在追求认证的过程中,市场信息混杂,一些不够审慎的做法可能潜藏巨大风险,反而阻碍了企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理解规则、选择稳健路径,是当前企业的必修课。
MFCompliance
市场迷雾:警惕“低初始成本”的诱惑
要理解碳合规的重要性,首先需看清全球政策趋势的 “硬要求”。目前已有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明确碳中和目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倒计时,对进口商品的碳足迹数据提出严格核查要求。
国内 “双碳” 政策持续深化,从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扩展到传统制造业,碳合规逐渐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 “入场券”。以出口欧洲的家电企业为例,若未完成合规碳认证,不仅可能面临关税上浮,还会被排除在大型连锁商超可持续的采购清单之外。
这种背景下,个别服务商的 “低价捷径”,本质是让企业用短期成本,赌长期市场资格,显然得不偿失。
麦蜂注意到,市场上存在一种做法:建议企业仅按极低比例(如预估年销量的20%) 支付初始碳中和费用,承诺“前期少交,后期再补”。这种策略看似降低了入门门槛,节省了短期成本,但其背后却捆绑着企业可能难以承受的合规与运营风险:
- 强制补缴巨额差额: 企业需一次性补足前期少缴的大量费用。
- 潜在滞纳金: 追溯责任时额外成本陡增。
- 信用危机: “虚假申报预警”可能导致认证流程冻结甚至资格丧失,前期投入功亏一篑。
MFCompliance
合规致远,赢得绿色未来
碳合规绝非只有 “风险规避”,其背后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合规企业不仅能顺利突破国际市场的 “碳壁垒”,还能凭借绿色标签提升品牌溢价。
据市场调研显示,带有合规碳认证的产品,消费者接受度比普通产品高 35%,溢价空间可达 10%-20%。在供应链层面,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将碳合规作为合作伙伴的筛选标准,均要求供应商提供完整的碳足迹报告,合规企业能优先进入优质供应链体系,获得更稳定的订单资源。此外,国内多地政府对合规企业提供补贴支持,从认证费用减免到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合规成本。
推进碳合规,还需避免 “盲目跟风”,要结合品类特性精准发力。根据反馈,不同品类的认证要求差异显著:储能电池类产品因产业链相对清晰,认证流程更简洁;而服装、家纺等品类若申请 GRS(全球回收标准)认证,需额外投入原材料追溯成本 —— 比如需证明回收纤维占比不低于 50%,且要提供完整的生产加工溯源记录;电子数码产品则需重点核算芯片、包装等环节的碳排放量,涉及上下游多环节数据整合。
企业若忽视这些品类差异,盲目选择低价申报,不仅会增加额外成本,还可能因数据不符导致认证失败,反而延误合规进程。
在此,我们希望卖家在碳中和认证之路上,务必保持清醒头脑,认清个别不良服务商的侥幸心理与不当操作。莫为眼前小利所迷惑,而陷入高风险的泥沼。应擦亮双眼,选择正规认证机构(如麦蜂合规云),遵循合规申报流程,以合理价格获取可靠的认证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碳中和赛道上稳健前行,铸就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辉煌未来,让企业的环保行动真正落地生根,赢得消费者与市场的长久信赖与尊重。
想要深入了解碳合规,获取专业指导?扫码填写问卷,即可获得 2 小时碳合规技术指导与政策分析,还有欧盟 CBAM、产品碳足迹等服务优惠,助力企业合规高效发展。